ER14250主要用途,智能电表、水表、热量表、燃气表保存数据用;还有用在存储器及后备电源、无线电报警器、传感器、烟雾报警器、温度监控器、定位装置、海洋遥测系统、轮胎胎压监测系统;石油油井、矿山矿井、医疗器械、防盗报警、无线通讯、海上救生等。
电池一般标称电压是3.6V,标称容量是1200mAh,自然存储寿命10年,最大连续工作电流40mA,最大连续脉冲电流80mA,一般年自放电率小于2%。
﹢23℃温度范围放电特性
自放电的定义
电池在开路状态时,其存储的电量自发被消耗的现象称为电池的自放电,又称电池的荷电保持能力,也称为特定环境下的电池储存电量的能力。
自放电的类型
自放电按照反应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自放电和化学自放电。物理自放电所导致的能量损失是可恢复的,而化学自放电所引起的能量损失则是基本不可逆的。
物理自放电:
由物理因素引起的自放,其原理与常规放电不太相同,正常放电时电子路径是外电路,速率很快,而自放电时电子路径是电解液,速率很慢。物理自放电受温度影响小,持续的物理自放电可能会导致电池开路电压为零。
物理自放电的原因一般称为物理微短路,主要包括:
粉尘和毛刺:很多厂家自放电大的电池拆开来都会在隔膜上发现黑点,中间位置占多数的便是粉尘击穿,边缘位置占多数的便是毛刺。
正极金属杂质:其实正极的金属杂质经过充电反应后,也是击穿隔膜,在隔膜上形成黑点,也造成了物理微短路。
负极金属杂质:由于原电池的形成,负极金属杂质会游离出来,在隔膜处沉积而造成隔膜导通,形成物理微短路。
辅材的金属杂质:例如胶纸。
化学自放电
电池内部自发的化学反应导致的电压下降、容量衰减。发生化学自放电时,正、负极之间并没有电流形成,而是在电池的正、负极以及电解液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,导致正极被消耗,电池电量减少。化学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,但不会像物理自放电那样造成电荷消耗殆尽。
化学自放电主要表现在正负极材料的化学反应,主要包含:
水分:水分造成电解液分解,造成低压;另外,水分在整个电池里面是个催化剂,会生成很强路易斯酸,从而不停的腐蚀 SEI膜,消耗锂源而引起电池低压。
电解液溶剂:电解液溶剂加入后会引起电池的电压下降过快,这些溶剂不耐氧化,在存储过程中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,消耗容量而使得电压下降。
SEI膜没有形成好,在存放过程中,温度作用下引起SEI 膜的脱落和重新反应,造成电池胀气、低压等。
封装不良,造成极耳腐蚀而消耗锂源低压,电解液透过CPP层腐蚀铝箔,而造成铝塑膜穿孔,进入水分造成低压胀气。